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自7月29日开始连续强降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水平。截止发稿,此轮强降雨已经造成11人遇难,13人失联。
在北京此轮降雨中,门头沟区和房山区平均降雨量最大。门头沟区在8月1日中午通报,目前全区累计平均降雨远超“”水平,达到毫米,最大降雨点位达723毫米雨量,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并且连续的极端强降雨,致使全区河湖水位暴涨、多处区域遭遇险情,并于7月31日诱发山洪。
强降雨造成房山部分地区出现断电情况。北京房山区在8月1日中午通报,受强降雨影响,山洪冲刷损毁部分供电线杆及变压器,部分地区供电保障、通信线路受损;截止8月1日中午12时,房山区约6万户停电,28个村3410户出现断电情况。
(相关资料图)
北京房山区一名居民对界面新闻表示,家里的无线网在7月31日早上后就不能正常使用,公交车和地铁也随后停运,居委会要求居民储存生活用水;在8月1日早上后,电视也没有信号。“目前水和电都使用正常,但由于区内部分地方封路,家人工作完只能绕远路回家,十多公里的路大概走了三十公里。”她对界面新闻表示。
专业人士分析,此次强降雨与南方的台风以及副热带高压相关。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气候科学博士在读、科普平台“中国气象爱好者”编辑韩雨杉告诉界面新闻,台风“杜苏芮”深入内陆直接撞击河北和北京地区的山脉,水汽的影响更加直接,6号台风“卡努”在太平洋上也起到了远程输水的作用。韩雨杉表示,一般而言,华北内陆地区和远洋水汽相隔较远,但此次双台风加上偏北的副热带高压配置,使得水汽可以源源不断地深入内陆,在京津冀造成大片特大暴雨,其中部分山区因为山脉抬升作用,雨势更大。
韩雨杉还提到,气候变暖格局下台风的路径和强度也会发生变化。
2018年发表在Natur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气候变暖会使得台风移动速度变慢,韩雨杉告诉界面新闻,此次台风“杜苏芮”残余移动较慢也是造成极端降水量的一个原因。
他提到,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和移动在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比如其每年夏季的最北位置有可能北移或者持续偏北,这就使得华北地区的雨季在某些年份有可能延长,“但气候变暖一般是两极分化,因此在降水上,未来更可能是极端暴雨和极端干旱更加频繁地交替出现。”
绿色和平在2021年发布过报告《与洪共存—中国主要城市区域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未来情景预测报告》,其中提到,1961-2019年间,京津冀、长三角和广东省的高温和暴雨危险性等级均呈现上升趋势。在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之际,如何减少损失以及提高适应性措施也很重要。
在一些山洪易发地区,有很多老人居住。柳叶刀报告《The 2022 China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leveraging climate actions for healthy ageing》(2022年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中国报告:采取气候行动促进老龄化人群的健康)显示,2016-2020年,人均极端降雨和干旱暴露量增加了%,达到次,虽然65岁以上人群和所有年龄段人群的人均极端降雨暴露量相似,但与历史基线(1986-2005年)相比,2016-2020年期间老年人的总暴露量增长率大于所有年龄段人群(% vs. %),主要是受快速老龄化趋势的驱动。
柳叶刀倒计时亚洲中心副主任张弛告诉界面新闻:“我们在该报告中有一个指标--未来区域海平面上升的人口暴露,这个指标评估了未来海平面上升对人群产生的风险,在这部份暴露的人群中,老年人具有较低的转移意愿,而他们正是面对这种极端天气风险更大的群体。”
绿色和平东亚分部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经理刘君言对界面新闻表示,很多老人在山区滞留提高了抢险救灾的难度,一方面老人自救能力较差,另一方面山区施救难度大。
刘君言告诉界面新闻,未来可以针对这些脆弱地区和人群设有提前处理机制,在官方发布气象预警之后可以提前转移安置,减少受灾风险,“例如山区如果有很大的山体滑坡风险,就需要提前做一些加固措施,提前清理行洪的通路等。”在现场救援上,她表示可以更具有针对性,对这些区域提前响应,合理分配和规划救援力量。
在提高气候适应能力上,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室主任黄磊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对于极端事件、复合型极端事件的致灾机理以及综合灾害等级划分和预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不足,现有气候模式在模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方面也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开展基于脆弱性和暴露度的灾害风险对脆弱区域和行业的影响研究,并且发展面向生态系统、水资源、人体健康等重点领域的气候变化风险早期预警技术。
(文章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