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日,抑郁症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引起公众广泛关注与讨论。抑郁症已成为当代最受关注的精神疾病之一,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无论是在聚光灯下的公众人物,还是平凡的你我身边,都有人曾经或者正在经受抑郁症的折磨。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抑郁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主治医师姜思思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介绍,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的、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统称为抑郁障碍。抑郁症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的类型。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它的症状是多维度的,持久的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的丧失是其核心的症状。轻度心境低落表现为闷闷不乐,感觉“心里有压抑感”“高兴不起来”,严重时可感到绝望、度日如年,甚至痛不欲生。

“抑郁症的病因和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发病的危险因素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姜思思说,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学因素,有抑郁症家族史的人,比一般人群患病风险更高;性别差异,女性的抑郁症患病率大约是男性的2倍;应激性生活事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遇上事儿了”,如丧偶、离异、失业、近期被诊断出严重疾病等;童年负面经历,如亲子分离、幼年丧亲、儿童期躯体或情感虐待等;神经质及消极人格特征的性格特征,也与抑郁症发生有关。另外,青少年和孕产妇属于抑郁症脆弱人群,需要社会、家庭的保护。

“对于抑郁症,任何人都没有绝对的‘豁免权’。”姜思思提示,具有抑郁症危险因素的人群,相对于其他人群有更多患病的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性格开朗外向、童年幸福、生活顺遂、没有家族遗传因素的人就没有患抑郁症的可能。“认为自己绝对不会患抑郁症的人患抑郁症,临床上并不罕见”。

“抑郁症起病多在人生早期阶段,各种类型的抑郁症最早发病年龄都在14岁左右。18至29岁个体的患病率比60岁及以上个体高3倍。”姜思思说,除了“悲伤绝望、厌世观念”外,抑郁症还有一些不为人熟知的症状值得引起注意:总是高兴不起来;对社会交往的厌倦、冷漠;对平时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认知功能受损,如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创造力下降等;躯体症状,如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身体总是觉得很疲倦等。

姜思思提醒,如果怀疑自己有抑郁问题,一定要去正规的专科医院或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就诊。如果只是轻度抑郁,可以先行自我心理调适、生活方式调整,也可以选择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者服药治疗。中重度抑郁通常具有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建议以药物治疗为基础,结合心理治疗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医生、家属和患者是一个治疗联盟。”姜思思表示,抑郁症患者的家属及朋友,应多理解抑郁症患者,控制住自己想要评价和给建议的冲动,检视自己是否在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抑郁症患者的痛苦,尝试让他们获得被尊重、被理解、被支持的感觉很重要;多倾听,专注、不加批判、用心地去倾听,对抑郁症患者最重要,认真倾听才能拨开患者行为表象的迷雾,理解和看到背后的真相;多关心,抑郁症患者的心理通常很脆弱,需要被关心和爱护,多关心他们的躯体不适,及时带他们就医。

对于抑郁症的预防,姜思思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要积极治疗躯体疾病、平衡饮食与睡眠、适度锻炼,避免摄入烟酒等精神活性物质。同时,关怀自己的内心,当遇到挫折时,要宽容待己,避免苛责自己,可以通过积极自我对话、注意力转移、自我安慰的方法来减轻压力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社交;主动学习调节情绪、减少压力以及预防抑郁症的相关知识。(视频制作:实习生李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