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网阿坝讯(记者 严易程 文/图)“村集体经济收入近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近50%,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超70万元,村民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6月9日,在阿坝州壤塘县蒲西乡伊里村,驻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李登科一边带领记者向卡龙沟深处走去,一边向记者盘点“沟域经济”为村上发展带来的变化。
卡龙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伊里村位于阿坝州壤塘县南部,G317穿境而过,海拔3600米,境内分布着大量的荒坡、荒沟。2021年,李登科从四川省人民医院被选派到阿坝州壤塘县蒲西乡伊里村,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面对一沟多湾又多山的劣势地貌,初来高原的李登科“犯了难”。
大山深处地广分散、难连成片,特色农业种植难度大、成效慢,经济发展滞后,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增收尤为迫切。“卡龙沟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有着适合特色禽类养殖的天然基础。”经过反复论证,李登科决定,按照山上养牛、山脚养猪、河谷养鱼的循环产业思路,带领村民走“沟域经济”路子。
山上的牦牛
卡龙沟深处,连绵起伏的高山上,几百余头牦牛正奔走在山坡上觅食。“我们的牦牛每天都会在这山沟里进行放养。”李登科说,过去,村民靠天养畜,牦牛以散养为主,经过两年的发展,合作社规模不断壮大,逐步走上了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之路,养殖规模也发展到如今的几百余头,村里的养殖业越来越红火。
除了壮大“牦牛生意”,卡龙沟还有其他产业。不远处,伊里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内,村民索青正忙着给鱼塘里的裂腹鱼投喂“午餐”;“啰啰啰……”另一旁,随着索青妻子金钟的呼唤,一头头藏香猪从圈舍蜂拥而出,陆续聚集在金钟的周围,哼哼争食。
索青给鱼投喂饲料
“这两年来,村里的集体经济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合作社给村里带来的变化真的是太大了。”索青说,合作社刚成立时他和妻子就在村上工作,负责村里藏香猪和冷水鱼养殖,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年底还能拿到合作社分红。
近年来,伊里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产业兴旺”为目标,立足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在养殖业上不断尝试,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产业,让特色产业成为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推动了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此外,还成功创建阿坝州乡村振兴示范村、阿坝州三家园示范村和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金钟抱着刚出生的小猪
跳出沟域看沟域,深山开辟新天地。今年以来,壤塘县按照“4332”产业发展思路,立足国土空间规划与要素配置,以“兴产业、搞加工、强配套、促融合、抓示范”为主要抓手,进一步支持鼓励群众深度参与到沿线文旅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着力打造沟域经济带,通过重点项目、重要园区的建设串珠成链打造G317沿线生态农林牧产业文旅融合示范发展的壤塘样板。
伊里村,只是壤塘县发展沟域经济,打造G317沿线生态农林牧产业文旅融合示范发展样板的一个缩影。“到2025年底,力争全县发展沟域经济的四个乡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万元。”壤塘县经济商务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家强表示,通过2—3年的持续努力,将建立起四个各具特色的沟域经济业态,实现农林牧产业“标准化、现代化、品牌化”的转型升级,达到“十万木耳、万亩药、万株椒、万头畜、万箱蜂、千名技工”总目标。
觅食的藏香猪
从无到有,壤塘县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坚持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高原山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着力破解增收难题,探索了一条构建内容多样、形式不同、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之路,助力壤塘县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一路高歌”,逐步实现“荒沟变绿沟、穷沟变富沟”的华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