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对于外来事物开放、包容的心态,是否正在发生改变,是一个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很多人或许还记得,2021年9月初,大连的日本风情街“盛唐·小京都”在汹涌的反对声中,结束试运营。反对的声音是否理性姑且不论,但反对者可能难以想象各地政府兴建类似风情街的初衷。


(资料图)

一些热衷于兴建异国风情街的城市往往是吸引外资的高地,这些风情街不仅是商业项目,也被地方政府视为向外商与外籍人士展现城市开放心态的关键,有基层招商人员向我解释,“这就像你在美国看到唐人街会感到亲切一样。”

2020年4月,大连获批中日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这个曾经被视为日企“离开中国”的代表性城市,无疑希望借助示范区“翻盘”。而在示范区的招商简介中,日本风情街本被视为“人文上对日开放”的范例。

事实上,在与各地招商人员交流后会发现,“中国是否欢迎外资”成为当下众多外商的主要顾虑,哪怕这个问题已经在不同场合、由不同层级的政府官员反复给予肯定的答复。或许,在外商看来,“欢迎”不应只表现于不断缩短的负面投资清单,更在于整个社会是否具备开放的心态。

应该看到,外商的心态确实在转变。改革开放初期,以及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无论是作为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目标,还是个人的职业选择,外商都拥有光环。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外商投资从享受“超国民待遇”回归为落实“国民待遇”,心理落差客观上是有的。

这几年,“究竟是世界更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需要世界”的讨论很多,类似的讨论同样发生在外资身上,这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外商离开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固然不是一个理智的选择,与此同时,开放的中国也需要外资。

外资企业在一些技术、理念上的领先,我们必须承认。在采访中,有基层招商人员向我讲述了一个故事,曾有德企投资建厂前,专门从总部派来一支“环保小分队”,对工厂区域的土壤、地下水进行采样、化验,出具报告,“他们告诉我,未来当他们离开时也会出具一份相似的报告,证明工厂没有污染环境。”他至今仍感慨于这家德企的环保意识。

只要看看苹果、特斯拉对于国内3C、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带动作用便会明白,我们需要一条条这样的“鲶鱼”,这也是高质量吸引、使用外资的意义之一。

抚今追昔,中国要实现繁荣和发展,开放、包容的心态必不可少。

发于2023.5.1总第1090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再迎外资,重在“迎”

记者:陈惟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