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水之回响
展期:2023年4月15日至7月18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点:银川当代美术馆
从穿到越是个难题,也是个方法。以“水”为引,以艺术为名进行的这样一场实验,的确大胆又让人兴奋。
作为黄河沿岸的西部重要中心城市,银川古有七十二连湖,今为塞上之湖城,可以说自古便与“水”有着不解之缘。银川当代美术馆恰好坐落于黄河之滨,设计灵感更是源于千百年来黄河地质变化形成的岩石褶皱肌理。种种因缘际会之下,“水之回响”展览的举办显得愈发顺理成章。
本次展览分为“对话”和“临水”两个板块。“对话”板块围绕“皮影”和“剪纸”这两种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发古与今的交流与碰撞。“临水”则以水为对象和主题,汇集多位艺术家的不同媒介作品,为观众带来综合的艺术体验。“对话”和“临水”从不同维度挖掘由黄河衍生出的水文化意涵,也构建了展览的问题意识和内在逻辑。两个板块实际上引出了两组关键词——激活与创造、个体与和鸣。
关于第一组关键词,激活的是传统,创造的是当代。黄河是悠久古老的,同时又是万古长新的。古自不必说,新是因为它千万年来始终奔腾不息,展现出一种强有力的自我更新能力。这正是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所有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必要能力。面对中华民族古老而优秀的文化遗存,我们需要做的不单是将其视为过去的象征精心保护,更应思考如何在今天的语境中将之重新激活。本次展览即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在展览中我们既能够看到黄河文化孕育出的经典传统艺术——皮影,比如国家级非遗传承大师汪天稳的“汪氏皮影”作品,以及民间工艺大师、“剪花娘子”库淑兰的作品;也能够看到基于传统理念、语言、技法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比如艺术家邬建安的《九重天》,90后剪纸艺术家陈粉丸的《低头看太阳》和《太阳鸟》。同样是皮影材料,在汪天稳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基于古典技艺创作的鲜活形象,在邬建安的作品中则是古老神秘而又鲜活蓬勃的生命张力。同样是剪纸手法,库淑兰的作品能让人感受到乡土的厚重与丰盈,陈粉丸的作品则呈现了细腻的情感和另类的时尚。在这种别样的对话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在当代的形状,感受到了文化遗产被激活的生命力。
关于第二组关键词,个体指艺术家的独特生命体验,和鸣则是不同艺术作品在同一个场域中碰撞出的旋律和回响。水是激发灵感的绝佳对象,有人临流赋诗,有人临江兴叹,有人临水照花,也有人临池挥翰……每一位艺术家的创作,都是不同个体特殊经验的外在显化。陈琦关于水的三件作品——《自然》《万物》和《失联》,以水印版画的方式表现水在液体、汽化时的不同样态,富于韵律的波澜和若隐若现的光感背后是作者关于生命哲学的思考。陈淑霞的《后山》以油画语言追求中国山水的视觉观感和意象,在如卷轴画般徐徐展开的作品中,关于自然和时间的精神性体验慢慢向实体空间弥散。王绍强的《岩花渐渐》和《山抹微云》系列一如既往地呈现出宏阔与浩渺的图像特征。在他的作品里,水性、空气、时间这些永恒的话题被紧密联结在一起,引发人们关于古与今的深度思考……
更为难得的是,展览以黄河为出发点扩展至对其本质水的关注,又从水的物质特性引申到其精神内涵和象征意义,进而联系到它在当代社会中有质而无形的各种“化身”——数据、公式、算法、编码等各种语言。陈抱阳的《未被证伪》以与黄河密切相关的《山海经》神话故事为灵感,将雕塑、实物与增强现实技术相结合,在古典神话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带领观众进入魔幻般的虚拟世界。蔡雅玲的《水之回响》与本次展览的主题同名,展现出一位优秀女性艺术家的敏锐与细腻。她从受黄河滋养的独特生命经验出发,以风铃为媒介,在奏响自己记忆中黄河声音的同时,也希望引发观众对于黄河的内心感受,并引导人们重视这条母亲河面临的生态问题。
总之,展览以极为丰富的艺术媒介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可感、可叹、可悟的艺术体验。从绘画、摄影等静态作品,到有声影像、新媒体艺术等视听作品,再到地景装置、交互艺术等综合性作品,观者能够在全方位的感官体验和精神触动中接受“水”的洗礼。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曾有过西部大发现的热潮,而今天我们以艺术的方式重新聚焦黄河及其所承载的水文化,不啻于一次新的探索。正如“水之回响”展的主旨文字所言:“展览是以黄河流域的文化艺术为切入点,以一条穿越时空的水系为主线,试图通过艺术语言的表达和作品的呈现,此动彼应,得到黄河文化精神内涵的感应和反馈。”水之回响,既是传统文化与精神的回响,更是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穿越中的和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