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通讯员张永胜)3月25日,乍暖还寒,阳新县荆头山农场农机合作社院内,工人们有的忙着搅拌营养土,有的将营养土铲入水稻育秧盘上;另一边, 工人将谷芽点种在装有营养土的育秧盘里,而后整齐码在育秧大棚内。好一幅“禾苗寄我一秋愿,我把稻芽入画图”的春耕美景。
荆头山农场农机合作社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拥有天上飞的、地下跑的各类农机具182台套,总动力1.8万千瓦,固定资产800万元。合作社每年除了为自己经营的5400余亩家庭农场实行全程机械化外,还对外作业2.8万亩土地。目前已发展成员达51人。
本来是一家农机服务合作社,怎么搞起水稻育秧来?这貌似“不务正业”的操作,却带给农户诸多便利。
(资料图)
2017年,荆头山农场农机合作社注册挂牌成立,6位成员在农场承包了800亩土地经营家庭农场,主要用于种植再生稻和虾稻连作。当年纯收入就比种植太湖糯高上1至3倍。再生稻头季收割后,可利用稻桩重新发苗再生长穗,多收一季,这种“一种两收”模式,每亩可产粮食2000斤以上,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吨粮田”,效益比种植太湖糯倍增。
荆头山农场近2万亩农田,前些年以种植太湖糯为主 ,太湖糯播种在6月份,当时气温升高,直播发芽稻种到田间,不会受“冻害”,所以水稻育秧在当地是空白 。 2018年,在合作社带动和阳新县农业农村局技术支持下,荆头山农场农工种植再生稻面积发展到2000亩。 早稻播种期间气温低,育秧需在大棚内进行。当时 再生稻秧苗只能从荆州育秧基地购买,插秧机也是从外地雇请。
为了解决再生稻育秧难题,合作社负责人陈平与社员一合计,要想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就不能只停留在农机作业单一性上,2019年,合作社多方筹措资金97万元, 占地30亩, 修建了50个育秧大棚。随后,合作社又添置了播种机和插秧机等农业机械,同时注册了“荆富园”牌大米,以提高再生稻、 香稻,虾稻附加值。由此,该场 再生稻种植都是全程机械化,从育秧到产供销,合作社都是一条龙服务。
目前,合作社在大王镇有1680亩种养基地,1000亩为虾稻连作,680亩用来种植再生稻,在大冶,他们流转了近3000亩土地种植了再生稻和优质稻。
作为一家专业农机合作社,负责人陈平认为要将合作社“升级”,延长产业链,增加服务项目,农户所需,就是合作社该做的。针对湖北省全面禁止秸秆焚烧令出台,2018年,合作社购买搂草机,稻草打捆机,免费为农户稻田“除草”,打捆收起来的稻草,又可变废为宝卖给养殖场,获得双赢。2022年,合作社稻草打捆6000吨,新增销售收入近200万元。
荆头山农场农机合作社积极推广农机、农艺、农田深度融合,成为“一站式”“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为此获得了2020年度湖北省“十佳农机合作社”荣誉。2022年,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了“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征集,经专家评审和遴选确定了20个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典型案例,该合作社以良好的服务和创收口碑名列其中。
合作社50个育秧大棚一年可育3季水稻秧苗,第一季育再生稻、第二季育中稻、第三季育虾稻,全年可为1.2万亩水稻提供秧苗。8月份,大棚完成3季水稻育秧后,又转种大棚蔬菜。合作社一棚两用,土地利用率被充分发挥出来。
荆头山农场虾稻连作户盛华林近30亩虾稻连作全程享受到合作社育秧“ 供氧 ”、插秧机插秧。另外,盛华林本人有农机操作技术,他带着新型收割机加入了合作社队伍。插秧时,盛华林驾驶合作社插秧机帮助农户栽插水稻,收获时,驾驶自己的收割机在田间收割水稻。他说:“有了合作社‘ 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 ’服务,我种田放心,农机服务收入也比往年单打独斗翻了几倍。 ”
怎样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是农业发展中需要破解的问题。荆头山农场农机合作社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社员们把自身的建设发展与农户的需求紧密结合。合作社带领一批小农户运用农业新技术,使用无人机、高架植保机等先进农机,并聘请县农业局农艺师常年深入田间,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让一家一户的“小田地”融入到合作社的“大家庭”。让“副业主业”一起上,服务“清单”越拉越长,在乡村振兴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